智能驾驶研发费用吞噬利润,千里科技赴港募资续命
一家传统车企的更名与转型,背后是巨额研发投入下的持续亏损,以及政府补贴与资本市场期待之间的艰难平衡。
10月30日晚,千里科技交出前三季度业绩答卷。数据显示,公司营收69.46亿元,同比增长44.27%,但扣非后的归属净利润为-1.76亿元,同比暴跌826.19%。
导致这一巨大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新增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的研发费用增加。
千里科技的前身是家喻户晓的力帆摩托,在经历破产重整、吉利入主后,于2025年2月更名为千里科技,并转向“AI+车”战略。
如今,这家传统车企正试图通过智能化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生路,但智能驾驶的“烧钱”特性,却让其陷入主业亏损、依赖政府补贴的尴尬境地。
01 业绩困境:营收增长难掩利润暴跌
从表面数据看,千里科技2025年的营收表现相当亮眼。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9.46亿元,同比增长44.27%。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利润表的另一端揭示了截然不同的真相。
同期,公司扣非后的归属净利润为-1.76亿元,同比暴跌826.19%。这意味着公司在主营业务上亏损严重。
细分业务板块,汽车业务作为千里科技的收入支柱,2025年上半年贡献了62.6%的营收,但其毛利率一直处于极低甚至负数水平。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千里科技汽车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4.7%、-5.3%、1.2%和-0.9%。
相较之下,公司摩托车业务的毛利率稳定保持在11%以上,成为公司稳定的利润来源。
汽车业务的低毛利率直接拖累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成为千里科技业绩困境的核心因素。
02 补贴依赖:政府补助成利润“遮羞布”
千里科技账面利润的实现,严重依赖政府补助这一非经常性损益。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211万元,但同期获得的政府补助高达8759万元。政府补助金额远超公司实际净利润。
这种“利润倒挂”现象在前三季度同样明显。1-9月,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328万元,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到2.57亿元。
若扣除政府补助,千里科技的实际经营亏损巨大。
从现金流角度看,公司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5.08亿元,同比激增364%。
但这主要源于销售回款增加和政府补助,而非主营业务造血能力的真实提升。
03 转型困局:智能驾驶研发的“烧钱”现实
千里科技主业亏损的核心矛盾在于转型投入与短期收益的失衡。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已达4.55亿元,同比大增68.15%。这些投入主要流向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系统的研发。
公司研发费用率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达6.87%。
与此同时,销售和管理费用率则有所下降,表明公司将更多资源投向了技术研发。
然而,高额研发投入尚未带来相应回报。根据招股书,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智驾、智舱和Robotaxi三大AI解决方案均未产生收入。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千里科技累计研发投入已达10亿元,但这些投入至今未能转化为实际收入。
04 吉利依赖:关联交易支撑的转型之路
千里科技的转型之路高度依赖吉利系的支撑。
从客户角度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来自吉利集团的收入占比始终保持在30%以上。
从供应商角度看,同期向吉利集团的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最高达50.4%,2025年上半年虽降至29.7%,但吉利仍是公司第一大供应商。
吉利对千里科技的支持不止于业务层面。
2024年7月,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通过其控股的江河顺遂公司,以24.3亿元受让了吉利系持有的千里科技19.91%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随后,印奇出任公司董事长,推动千里科技向“AI+车”战略转型。
05 港股闯关:资本市场的生死考验
面对智能驾驶转型的巨额资金需求,千里科技选择了赴港上市融资的道路。
2025年10月16日,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谋求A+H两地上市。
招股书显示,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实施AI驱动战略、增强研发能力、开发及升级产品与解决方案,以及增强技术能力。
对于千里科技而言,港股IPO不仅是融资手段,更是生存之战。
有市场观点认为,若港股IPO受阻或技术商业化进度滞后,公司可能面临现金流断裂风险。
在智能驾驶这个需要持续“烧钱”的赛道,资本支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06 前景展望:机遇与风险并存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千里科技在技术研发上仍取得了一定进展。
2025年上半年,公司发布了面向L2+的“千里智驾1.0”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并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推出L3级的千里智驾2.0,2026年下半年推出面向Robotaxi的L4级千里智驾3.0。
同时,公司还联合生态伙伴推出了智能座舱Agent OS系统(预览版),能够为AI Agent的运行、调用与协作提供底层基础设施与服务。
在市场布局上,千里科技采取了国内外市场双线发力策略。
摩托车业务已覆盖全球87个国家,汽车业务在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市场超额完成目标,展现了其国际化布局的潜力。
然而,千里科技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
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驾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华为ADS、特斯拉FSD等头部系统已占据相当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公司盈利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巨大、技术商业化存在不确定性等问题,都是其必须面对的长期挑战。
截至2025年10月31日,千里科技的总市值已达538亿元。
AI概念催化下,公司股价从2024年7月1日开盘时的3.87元/股涨至2025年10月31日收盘时的11.91元/股,涨幅超210%。
资本市场给了千里科技极高的预期,但在这些预期背后,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两年又三个季度为负。
在这场“用政府补贴续命、靠资本市场输血”的转型游戏中,千里科技能否突破“扣非净利持续亏损”的魔咒,将取决于其智驾业务能否尽快实现规模化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