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证券:中国药企正成为全球创新的关键参与者
从追赶者到引领者,中国医药产业正在世界制药舞台上展现不可忽视的创新力量。
“我们仍然看好中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长期潜力。预计到2030年,中国医疗市场规模将增至2.1万亿美元,意味着未来五年还有7000亿美元的增量空间。”
在近期的媒体电话会上,瑞银证券中国医疗行业研究主管陈晨表示,随后中国医疗市场将保持4.3%的年化增长率,整体规模有望于2040年进一步扩张至3.2万亿美元。
创新药、仿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医疗服务等一系列细分赛道中,增速最快的是创新药。陈晨预计,未来五年创新药板块的年化增速为20%,2030年至2040年的年化增速为8.8%。
01 行业突破:从追赶到引领的十年蜕变
瑞银证券分析指出,2015年是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突破年”。
这一年,中国创新药产业在监管政策、金融资本、技术进步、人才招聘、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启全方位转型。
此后,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全球竞争力。
陈晨认为,中国药企正成为全球创新的关键参与者,特别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紊乱领域。
这些领域不仅是全球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最大的三个治疗领域,也是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最为集中的方向。
02 全球影响:中国研发的分量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30%的临床试验由中国企业启动,对比2014年这一数字仅为5%。
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医药研发格局中地位的提升。
根据IQVIA数据,就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而言,肿瘤、内分泌/代谢和免疫为最大的三个治疗领域,到2029年预计将带来3880亿美元增量机会。
这三个领域也是中国企业的关注焦点,中国企业在2024年全球对应试验中的占比分别为39%、28%和29%。
03 出海征程:从授权交易到共同开发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正在快速增长。
瑞银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对外授权交易总额逐年大增,2025年迄今已达980亿美元,占海外企业引进授权交易总规模的33%。
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再度迎来密集交易潮,其中不乏刷新BD总付款纪录的交易。
恒瑞医药与GSK的独家授权合作总规模达到125亿美元,创下中国生物医药对外授权的历史新高。
瑞银对恒瑞医药的创新与国际化战略持积极看法,认为国际合作将成为该公司长期增长动力。
与此同时,部分中国头部药企开始探索CoCo模式(共同开发及共同商业化模式),积极参与海外临床与销售。
“这有助于中国药企更好地建立全球化研发及销售能力,为后续实现自主出海奠定基础。”陈晨表示。
04 市场演变:从普涨到精选个股
陈晨表示,今年上半年创新药概念普涨之前,医药板块历经了连续三年下跌,处于估值洼地。
而当前,医药板块整体估值回到了相对合理阶段。
“10月以来,中国创新药再度迎来密集交易潮,但相对而言二级市场的反映不大,前几个月BD交易带来企业股价连续涨停的情况并未出现。”陈晨分析称。
“这主要源于BD预期已在此前的股价中充分预演。”
瑞银证券认为,中国创新药板块的普涨阶段已经结束,目前处于估值合理阶段,正在从“普涨”转向“精选个股、兑现数据”的阶段。
陈晨提示,虽然BD相当于打开公司的海外增长曲线,但大家对BD的期待有点过高。
同时,投资者对中国本土的市场期待值是极低的。
她强调,不能只看BD及出海,站在中长期的维度,国内市场也非常有潜力。
05 未来展望:中国创新的全球机遇
展望2026年,在大型跨国药企面临专利过期,亟需补充产品管线的背景下,陈晨认为中国企业的BD交易仍然是主流趋势。
根据瑞银统计,当前中国贡献了全球1/3的在研药物。
对跨国药企而言,数量多、可选择性多、性价比高的中国创新药市场不可忽视。
“未来创新药还会不会有机会?我认为是非常有机会的,但创新药的研发需要时间兑现。”陈晨表示。
短期来看市场出现分化是正常现象,创新药企业需要时间推进临床试验,再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恒瑞医药与GSK的125亿美元交易、中国生物制药被多家外资机构上调目标价——这些案例正在印证瑞银的判断。
随着中国药企从简单的授权出海转向共同开发、共同商业化的深度合作,他们不再只是专利技术的提供者,更是全球医药创新的共建者。
研发管线占比27%,仅次于美国——这一数据预示,中国在全球医药创新舞台上的角色还将继续升华。
|
|